IATF16949新版控制计划来了如何落实施行
来源:本站 作者:编辑 日期:2025/7/6 20:07:55
一、安全投产的控制计划,一定要单独搞一份吗?
是的,新版明确要求安全投产阶段必须有一份独立的控制计划,不能跟量产那一份混在一起。因为安全投产阶段的风险高,很多控制措施都在摸索和验证阶段,必须单独列出来,便于管理和审查。
二、控制计划的新格式必须用吗?
新版控制计划格式增加了“反应计划”这一栏,明确要求列出控制失效时的“措施和责任人”。这不是建议,是必须要有的内容,不是你爱写不写的问题。责任人这一栏必须写,写的是具体人,而不是“质量部”这种模糊单位。
三、控制计划一定要包括特殊特性吗?
必须要有!特殊特性(比如安全、法规、功能类)是质量的命门,控制计划里如果没体现,客户肯定问你“你怎么管的?”你得明确指出哪些特性是特殊特性,对应控制方法、频率、责任人都要写清楚。
四、防错验证一定要写吗?频率、方法要不要写?
必须写!控制计划现在要求不光要有防错措施,还要有防错验证计划,包括频率和方法。比如你用了一个传感器防错,那你多久验证一次?是自检?互检?还是设备自带的自诊断?都要列出来。光说“有防错”不行,你得证明“防错是有效的”。
五、返工返修也要做控制计划吗?必须的。那需要单独写一份吗?
要!返工返修是个高风险环节,它是对原流程的偏离,必须要有单独的控制逻辑。虽然可以和主控制计划放在一个文档里,但内容必须独立成段,要说明返工的工艺、控制方法、责任人、复检方式等,不能一句“按正常流程处理”带过去。
六、100%目视检查总会有漏检、误检,怎么办?
靠人眼100%检查,不管多努力,总有极限,主机厂早就不吃这一套了。你得评估目视检查的有效性,最好搭配错漏防控措施(比如Poka-Yoke、图像识别、冗余检验等),再加上定期验证和培训记录来佐证。否则,PFMEA里D打得再高也没用。
七、样本量怎么写?按时间还是产量?
以前写“每两个小时抽5件”这种模糊写法,现在不合规了。新版控制计划推荐写成:“每1000件抽5件”或者“每小时抽取10件”,关键是要和你的产能、节拍相匹配。抽样的依据也要能追溯,比如参考了什么标准、客户要求或内部规定。
八、安全投产是30天?60天?还是90天?
这个没有统一死规定,要看你项目的风险、复杂度、客户要求。但最关键的是,安全投产的周期必须在控制计划中定义清楚,不能含糊,也不能拍脑袋。实在不确定,就参考客户要求或者行业惯例,一般是30-60天。
九、我们的工艺是“黑匣子”,不想写控制计划,怎么办?
这个思路不行。客户要的不是你全部的know-how,而是关键控制点的可控性。你不写控制计划,客户就只能认为你这个过程“不可控”,那风险就得往你头上加。想保密工艺,可以用替代描述方式,但关键参数和控制方法必须给出,否则通不过审核。
十、安全投产阶段是不是要100%全检?
不一定必须100%全检,但你得解释清楚你不是100%全检的依据是什么。比如你用了自动化检测+稳定的过程能力,那可以降低抽检频率。但如果你什么佐证都没有,那就只能乖乖全检。客户要的是你有依据、有逻辑地降低频率,而不是“我觉得可以”。